2014-05-29

最爛的一集《新聞面對面》

今天看了這個 [1](其實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我可以說是年代《新聞面對面》的忠實觀眾,如同我在 [a] 裡說的,要是沒有時間了解時事,最起碼也播放著當天的節目躺到床上去準備入睡。今天這還是頭一次,勉強看到一半就停下來寫這篇短文,也算是對製作單位一個小小的喊話。

好的政論節目要做政治觀察,而不是自己淪為政治戰場。

這一點,我相信這個節目的製作人,還有節目主持人謝震武、谷懷萱,都應該會同意,而且根據我長期的持續觀察,他們的確很成功地締造了台灣政治評論的里程碑。但是我不得不憂心他們受到未知因素的影響,而忽略掉這個初衷。

這一集,2014-05-28,我只看到一半,全場,包括姚立明,都被蔡正元一個人玩掉了。整個節目的大半只吵一句話,而這句話正是國民黨最近大肆砸錢宣傳的一部廣告片所講的,不外就是罵在野黨「霸占主席台」、「理盲濫情」… 這部廣告在節目中也放了一遍,然後又花了大半的時間重複同一句話,大家各說各話,沒有結果,"no nothing","kein nichts"… 這種現象大家都很熟悉,台灣社會還給了這種現象一個名詞,叫做「口水」。

節目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民進黨立法委員李應元在這種場合、面對這種情形,真的很弱。他無法擺脫蔡正元的挑釁,而間接幫著搞砸了一整個節目。尤有甚者,信不信由你,連姚立明都跳了進去。這真可以說是個完美的失控。

想要提醒製作單位跟謝震武的是,如果把蔡正元找來談涉已事件,例如人家所指控的「殺人犯意」,觀眾應該不至於反感,但是如果把他找來做「政治觀察」,那… 謝震武本人也應該清楚得很,這個人只會使台灣又多一個平庸的政治口水戰場。

唐湘龍跑到哪去了?這個人雖然並不受一部分觀眾的歡迎,不過卻非常有效地擴張了政治觀察的視野,使得節目的綜合評論更能取信於社會大眾,對政治事件或情勢理出更為清晰的印象。我要是製作人或是主持人,為了這個節目,一定會選擇唐湘龍,拒絕蔡正元來攪局。我用「攪局」這兩個字,是認真的,這是我對這個人的認知,難道製作單位有不同看法?還是最近沒什麼事好談,非要這樣玩不可!

後記 2014-05-29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台灣電子媒體的政治評論不應該像這樣玩下去。

當前的台灣「憲政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正浮現」(蔡英文 2014-05-26)[2],這是對台灣現在的輿情很貼切的觀察,接下來呢?就是國內要「凝聚共識」(蔡英文)[b] [2],然後由朝野展開修憲,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台灣的民主往前再跨一步。

但是台灣的媒體對這個責任(也是義務)一點都不感興趣。大家不想讓一個具多元意見的政論節目,負擔起交換意見、凝聚全民共識的功能,而是多半停留在一種很典型的叫罵,例如這一集所呈現出來的蔡正元(aka. 祭止兀)的層次。

馬英九的老戰友陳長文律師今天在聯合報發表一篇文章 [3],支持蔡英文的憲改主張 [2],隨後林濁水也簡短地提醒,應該同時考慮內閣制的配套 [4],並舉出適逢其時的民調。像這樣下去,不是應該可以達成如何修憲的共識嗎?可以預見的是,情況絕非如此,為什麼?這一集的《新聞面對面》就給了答案。停在口水叫罵的層次,不只提不上去,還有點像個漩渦,把閒雜人等都拉進無底的深淵。

當然囉,期待政論節目對社會做這種貢獻,很可能不利於收視率,好吧,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但是,起碼也摻一點這種香料,管控一下有毒物質吧。

後記 2014-12-03

從上次到現在,又經歷過幾次節目看不下去的情形,就轉台了!(見 [c])

後記 2015-06-03

一年後的今天,台灣發生了另一起學童割喉命案。舉國嘩然之際,《新聞面對面》這個節目是如此引用各界反應:

圖片來源:2015-06-01 新聞面對面
谷懷萱 謝震武: 陳學聖 王鴻薇 程金蘭 黃偉哲 郭正亮 黃光芹

他們引用的是現任國民黨立委蔡正元的謾罵。沒錯,正是這個具有隨機傾向的人格。同一天,當一個真正關心這個議題的政論節目,例如公共電視的《有話好說》,需要引用各界反應的時候,他們所做的是:

圖片來源:2015-06-01 有話好說
陳信聰: 姚淑文(東吳諮商中心主任) 彭如玉(桃園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 
王薇君(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 黃明鎮(更生團契牧師) 高榮志(司改會執行長)

正當蔡正元運用其立法委員職權,在立法院質詢、嘗試就「兼職」問題,打擊《新聞面對面》的收視率對手,《正晶限時批》節目主持人、台大新聞所教授彭文正時,《新聞面對面》這樣做,等於間接助長即將過氣的蔡正元的聲勢,恐怕必須澄清是否有趁機打擊同業對手之嫌。

一個政論節目要墮落,可容易得很。要製作關於隨機殺人的政論節目,也可以更簡單、更便宜,例如這個 [d]。

Related Articles

[a] 2014-03-20 是誰在囂張?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4/03/wie-bitte-wer-sei-frech.html

[b] 2012-10-08 轉載:凝聚台灣共識、突破台灣困境/姚立明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2/10/blog-post_8.html

[c] 2014-12-03 從《新聞面對面》到《正晶限時批》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4/12/stay-tuned-to-nexttv.html

[d] 2015-06-03 近年來最爛的一集政論節目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5/06/status-quo-formosa-2015.html

[e] 2014-05-29 台灣的憲政時刻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4/05/constitutional-moment-formosae.html

External Links

[1] 新聞面對面, 2014-05-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X6Zc5mGAg
     來賓:蔡正元、姚立明、王鴻薇、李應元、余莓莓、鍾年晃
     主持人:謝震武、谷懷萱

[2] 蔡英文, 優先進行國會改革:我對憲政改革的主張, 想想論壇, 2014-05-26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090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各種對憲改的主張開始受到社會矚目,蘇貞昌主席提出了七項主張,也得到陳長文律師的善意回應。台灣的「憲政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正浮現,民主的深化與鞏固與否,就看這一次政治家能不能端出憲改的好菜色。

待解的憲政問題其實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解決當前國會與民意脫節的問題。最明顯的案例,是服貿與核四。由人民選出的國會多數黨,竟和多數民意站在對立面,國家主人束手無策;而直接民主的公投門檻又過高,無法彌補代議政治的不足。這是當前最大的民主危機,也凸顯憲政改革的必要性。

國會的代表性問題

國會經常與民意脫節,是因為國會代表性不足。我們在第七次修憲時的制度選擇和選區劃分,導致了票票不等值的問題。政黨選票比例沒有反映在國會席次的分布上,最大黨的席次被不成比例地放大,小黨則幾乎被湮滅。對於這個修憲結果,民進黨付出了代價,也應該要擔起一部份責任。

要提升國會民意代表性,「讓政黨席次比例符合選票比例」、「減少票票不等值」、及「讓小黨有生存空間」將是憲政改革的重要目標。由於票票不等值問題,主要是行政區間人口差異懸殊所造成,不容易解決,因此適度增加國會席次就有其必要,特別是增加不分區的席次,也將對提升立法品質有明顯的幫助。

同時,降低政黨門檻讓小黨有當選空間,並以德國「聯立制」取代現行「並立制」,這樣國會的最終席次分布,將趨近於民意的政黨傾向。當然,給小黨生存空間可能會影響民進黨的利益,但換個角度來看,增加了多元代表性的國會,也會讓未來組閣的「最小多數聯盟」多了想像的可能性。

直接民主的困境

代議之外,台灣的直接民主也出現了問題,當年在藍大於綠的國會下設計出來的公投法,事實上是個「鳥籠公投法」,它的門檻比其他國家都要高,並把未出席投票者都是為否決一方,導致了公投的否決方支持者與其出面投票,不如在家睡覺。

要改善這個問題,公投門檻應該降低。如果社會對某些公投議題有疑慮,可以往原則降低門檻為簡單多數決,特殊議題維持原來的絕對多數決的方向討論。但我也要提醒,像是主權爭議的問題,一個負責任的執政者,絕不會在爭議雙方旗鼓相當的情況下貿然舉行公投,因為那將導致國內激烈的衝突。

「憲政時刻」正浮現,民眾對於國會不能代表民意憂心忡忡。國會是最高民意機構,也是民主制度的權力中心,優先解決國會的代表性問題,不僅能夠深化民主,也可以避免事事公投的困境。透過憲政改造提升國會的多元代表性,以及真正落實以直接民主取代代議的不足,是健全台灣民主的當務之急。唯有這件任務完成,選擇總統制或內閣制的辯論才有意義,民主才能更加鞏固。

以上是我對憲政改革的態度,未來我也將以此為基礎,與學者、公民團體、關心憲改的全體人民展開討論,凝聚憲改立場的共識。態度的表達是責任的表現,做為在野黨的領導者,我會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讓民進黨與社會進步力量共同推出一個擁有最大民意共識的憲改方案,這將是民主深化的開始,也是台灣改變的開始。

本文同步刊登於《蘋果日報》
[3] 陳長文, 政黨算計…聯立制好 怕的是愈修愈糟, 聯合報, 2014-05-29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707279.shtml
新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拋出「憲政時刻」,其憲改主張之一是改革選舉制度,從現行的二票並立制改為二票聯立制。筆者支持聯立制,而這個主張,筆者在二○一二年即曾投書建議。

容我用二○一二立法委員選舉結果來比較並立制與聯立制。為簡化故,我主要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二大黨。

我國立委總席次為一一三席,區域七十三席,原住民六席,不分區卅四席。

二○一二立委選舉,在現行並立制下,國民黨區域得四十四席、原住民四席、不分區十六席,總席次六十四席,席次率五十五%。國民黨政黨得票率僅有四十四・五五%,其席次率超過政黨得票率十%,形成超額代表。

若當時採聯立制,總席次率由政黨得票率決定的,那麼國民黨應得的席次率必須和政黨得票率相符,總得席應為五十席。而國民黨從區域與原住民已拿到了四十八席,所以,在不分區的部分只能再分得二席,將少分十四席。

二○一二民進黨區域立委廿七席、原住民○席、不分區十三席,總席次四十席,席次率卅五・四%。其政黨票得票率卅四・六一%,席次率比得票率略多一%。

若採聯立制,民進黨總席次應為三十九席。該黨從區域與原住民已拿到了廿七席,所以,在不分區可分得十二席。將少分一席。

看起來,國民黨會反對聯立制,因為席次會大減。其實不然,聯立制不能解讀為對國民黨最不利,而是對第一大黨最不利,但國民黨有把握永遠都是國會最大黨嗎?一旦民進黨成為國會最大黨,聯立制就會對民進黨相對不利。

二大黨少分到的席次,就會分給其他的小黨。

補充說明,以上席次變化,並未考慮政黨得票率門檻,若考慮,計算結果會不同。

在聯立制下,不分區像一個調節水庫,用來調整政黨的席次,讓總得席次必須與政黨總得票率相符,以符合比例代表性。

聯立制有幾個好處:一,國會應是等比例的民意地圖,政黨席次多於或少於得票率,都會扭曲民意地圖真實性。

二,總席次不會因為區域得席多寡而改變,會讓政黨比較願意在全國性的議題上堅持政策、爭取認同,台灣國會太重視區域議題,而忽視全國議題,是選制造成的,不利於台灣整體發展。

其三,讓小黨聲音、少數意見有機會在國會內發聲,可降低其在體制外衝撞的強度,有助於社會安定。

當然,見諸過往,理想是一回事,一旦修憲,政黨權鬥算計、政治正確的干擾,反而成為主旋律,不一定修出合用的憲法。這是為什麼馬總統把行憲放得重於修憲的緣故。

就像不合身的衣服,蔡英文想把衣服改得合身(修憲),馬英九擔心愈改愈糟,既然衣服都穿了這麼多年,就試著適應這件衣服(行憲)。

這二個思維理則,筆者傾向改衣服的一方,但誰對誰錯?留給公民社會去辯論吧。
[4] 林濁水, 臉書, 2014-05-29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731940163525773&id=100001293894198
陳長文說他站在蔡英文修憲改變選制的一方,而不站在他的學生馬英九行憲而不修憲的一方。

贊。

他贊成聯立制選制,但他也提醒聯立制對得票最多的黨不利。只是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不利到什麼程度。以歐洲的例子是大概就不會有一黨過半席次。這配合總統制在拉美已經被証明是災難,剩下的是內閣制可以選擇了。正好dpp公佈了民眾一面倒支持內閣制的民調。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782724。真是巧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